陶淵明是個怎樣的人?陶淵明生活的年代戰亂頻繁、民不聊生,一些文人士大夫多選擇歸隱。陶淵明在經歷了宦海浮浮沉沉后也厭倦了官場,選擇歸隱田園。“采菊東籬下”以及“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展現了一個追求自由、生性淡然、瀟灑飄逸的人。

《桃花源記》是東晉偉大文人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詩》的序言,選自《陶淵明集》。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系起來,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
本文借武陵漁人發現桃花源的經過,描繪了桃花源人生活美滿的情景,虛構了人人勞作,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社會安定,民風淳樸的理想社會,表達了作者對理想的桃花源生活的向往和對現實動亂、對黑暗的現實生活的不滿。
文章描繪了武陵漁人偶入桃源的見聞,用虛實結合,層層設疑和浪漫主義的筆法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實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的社會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愿。及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是對黑暗現實社會的否定與批判。
年輕時的陶淵明本有“大濟蒼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時代正是晉宋易主之際,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統治集團生活荒淫,內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榨。
在國家瀕臨崩潰的動亂歲月里,陶淵明的一腔抱負根本無法實現。同時,東晉王朝承襲舊制,實行門閥制度,保護高門士族貴族官僚的特權,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識分子沒有施展才能的機會。
陶淵明祖輩父輩僅做過一任太守一類官職,家境早已敗落的寒門之士,當然就“壯志難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權貴,因而和污濁黑暗的現實社會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產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義熙元年(405),辭去彭澤縣令,歸隱田園。
精神寄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