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魚又叫清道夫是一種雜食魚類,一般都是吸食藻類、底棲動物和水中的垃圾,也能大量吞食魚卵和魚苗。因此才被人稱為垃圾魚,很多人家里魚缸養上一兩只就是為了幫魚缸做清潔,所以這中魚的體內細菌較多。

但是清道夫是沒毒性什么的,所以清道夫魚可以吃。清道夫魚在原產地拉丁美洲本來就是當地一種可食用魚類。不過這種魚吃是能吃,但是由于是外骨骼魚,骨頭比肉還多,也沒什么營養價值,而且腹中很多細菌,味道腥臭,我想那些想吃的大多也是想問好不好吃而不僅僅是能不能吃,所以雖然它能吃,可也沒人吃,味道太難吃.
垃圾魚原產南美洲亞馬遜河,屬鲇魚科,又名吸盤魚、“清道夫”、琵琶魚、琵琶鼠魚、“國王異形”,體大,頭部扁平,背鰭高聳,尾部側扁,口唇發達如吸盤。比較難看。總體來說清道夫只是用來觀賞和清潔魚缸的“清潔工”,吃貨們還是放過這個生物吧,人家勤勤懇懇的吃垃圾也不容易.
如果非要說垃圾一詞,清道夫稱第二沒有魚敢稱第一,至少在大部分釣魚人眼里就是這樣的。我以前寫過關于清道夫的文章,那時覺得它只是單純長得丑、破壞生態,是咱們釣魚人的“眼中釘”而已,如果養在魚缸里應該還不錯,因為它可以吃掉其它魚的糞便、清理魚缸缸壁上的青苔和藻類,起到一個凈化水質的作用。可是呢,最近偶然看到幾篇關于養魚的科普文,把我對清道夫最后的一絲好感也消除了,原來它真的只是一種垃圾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