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彈一星是中國二十世紀下半葉的民族輝煌偉業,是拉開世界舞臺新篇章的重要舉措。那么兩彈一星指的是什么?兩彈一星有什么精神?兩彈一星有哪些科學家?帶著這些疑問,讓我們一起去尋找答案吧。
兩彈一星指的是什么?

1.兩彈一星最初指的是原子彈、氫彈、人造衛星。“兩彈”中的原子彈和氫彈后來合稱核彈,另一彈指早期研發的導彈。后來“兩彈一星”指導彈、核彈、人造衛星。1960年11月5日,中國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導彈發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15時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原子彈的國家。1967年6月17日上午8時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時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中國成為第五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中國的“兩彈一星”是20世紀下半頁中華民族創建的輝煌偉業。
2.“兩彈—星”指核彈、導彈、人造衛星。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最初幾十年科技實力發展的標志性事件,兩彈—星也時常被用來泛指中國近代在科技、軍事等領域獨立自主、團結協作、創業發展的成果。20世紀50年代、60年代根據當時的國際形勢,為了保衛國家安全、維護世界和平,果斷地作出了獨立自主研制“兩彈一星”的戰略決策。
兩彈一星有什么精神?
兩彈一星精神可概括為:“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登攀”二十四個字。“兩彈一星”的研制者高舉愛國主義旗幟,懷著強烈的報國之志,自覺把個人理想與祖國命運,把個人志向與民族振興聯系在一起。許多功成名就、才華橫溢的科學家放棄國外優厚的條件回到祖國。許多人甘當無名英雄,隱姓埋名,默默奉獻,有的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們用自己的熱血和生命,寫就了一部為祖國為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壯麗史詩。
兩彈一星有哪些科學家?
“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錢三強、鄧稼先、何新民、趙九章、陳芳允、郭永懷、楊嘉樨、周光召、王淦昌、彭桓武、程開甲、姚桐斌、朱光亞、錢驥、陳能寬、吳自良、黃緯祿、屠守鍔、王希季、王大珩、于敏、錢學森、孫家棟。我們要學習“兩彈一星”功臣們勇于探索、勇于創新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