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魚藍鯊也叫斧頭鯊、虎頭鯊,屬于鲇形目,原產地在泰國、馬來西亞,體長約8~15CM,野生魚長達50CM,性情溫和,食餌雜、食量大,生長極迅速,此魚常把水弄污濁,影響觀賞效果。它們是夜行性的雜食魚類,對飼料并不挑剔,喂食時間最好選擇在光線較暗的時刻。體長10厘米左右的藍鯊可以喂紅線蟲,小魚,瘦肉和普通的顆粒魚飼料。

虎頭鯊原產于泰國、馬來西亞等國的江河湖泊中,是東南亞國家的主要養殖魚類,也是人們喜愛的垂釣對象。虎頭鯊肉質好、生長快、體型大、食性雜、耐低氧、易捕撈。自然生長一年個體可達1000g-2000g,人工養殖可達3000g-5000g。是一種經濟價值較高有發展前景的養殖品種。虎頭鯊按體色分為藍鯊和紅鯊兩種。它的體型較長,前部較寬肥,體后部稍細長,體表無鱗,頭部長圓形、吻圓鈍。背鰭后尾柄前有一脂鰭,尾鰭分叉較深。虎頭鯊喜集群,棲息于。

按體色分為藍鯊和紅鯊兩種。它的體型較長,前部較寬肥,體后部稍細長,體表無鱗,頭部長圓形、吻圓鈍。背鰭后尾柄前有一脂鰭,尾鰭分叉較深。虎頭鯊喜集群,棲息于水體的中下層,性情活潑,常上浮水面活動。它的鰾內分隔為大量泡囊狀的呼吸小室,為其重要的呼吸器官,能吸收空氣中的的氧氣,較便于魚種及商品魚的存活運輸。前三種體色的鯊魚多作為食用魚飼養,尤其是灰色的鯊魚最受歡迎,其背部青色,體側青灰色,腹部銀白色,紅鯊魚即水晶巴丁魚,多作觀賞魚飼養。

按體色分為藍鯊和紅鯊兩種。它的體型較長,前部較寬肥,體后部稍細長,體表無鱗,頭部長圓形、吻圓鈍。背鰭后尾柄前有一脂鰭,尾鰭分叉較深。虎頭鯊喜集群,棲息于水的中下層,性情活潑,常上浮水面活動。它的鰾內分隔為大量泡囊狀的呼吸小室,為其重要的呼吸器官,能吸收空氣中的的氧氣,較便于魚種及商品魚的存活運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