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和秋季容易流行此病赤皮病由熒光極毛桿菌引起此病可引起魚類大量死亡此病與水質有密切關系溶氧量低、有機質含量高時容易發生此病所以當魚體受傷后容易患此病病魚皮膚局部或大部發炎充血背鰭、尾鰭等鰭條基部充血鰭條末端腐爛病魚鱗片脫落【和皮膚發炎充血病的區別】特別是魚體兩側以及腹部最為明顯。

早期的治療方法是浸洗魚體用呋喃西林或20毫克升濃度的呋喃矬酮當水溫在21°-32°時浸洗10-15分鐘當水溫在20°以下時浸洗20-30分鐘用2-2.5毫克升濃度的紅霉素浸洗水溫在34°以下浸洗30-50分鐘每天一次連續3-5天直到病情好轉。

虎頭鯊原產于泰國、馬來西亞等國的江河湖泊中,是東南亞國家的主要養殖魚類,也是人們喜愛的垂釣對象。虎頭鯊肉質好、生長快、體型大、食性雜、耐低氧、易捕撈。自然生長一年個體可達1000g-2000g,人工養殖可達3000g-5000g。是一種經濟價值較高有發展前景的養殖品種。一、生物學特征虎頭鯊按體色分為藍鯊和紅鯊兩種。

它的體型較長,前部較寬肥,體后部稍細長,體表無鱗,頭部長圓形、吻圓鈍。背鰭后尾柄前有一脂鰭,尾鰭分叉較深。虎頭鯊喜集群,棲息于水體的中下層,性情活潑,常上浮水面活動。它的鰾內分隔為大量泡囊狀的呼吸小室,為其重要的呼吸器官,能吸收空氣中的的氧氣,較便于魚種及商品魚的存活運輸。它對低氧的耐受能力強,當同一水體中的鯉科魚類嚴重浮頭時,虎頭鯊仍能正常生活。但它對低溫的耐受能力較弱,生長的適宜水溫為20℃-30℃,當水溫降至14℃-18℃時活動減少,甚至停止呼吸,水溫12℃-13℃時會出現休克以至死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