趴地虎魚能吃.體長,稍側扁.頭較短,吻短,前端圓鈍.眼小,側上位,眼間寬平.背鰭無硬刺,胸鰭圓鈍,均較短.尾鰭叉型.頭背部稍黑,體側具一不明顯的縱紋,其上有9-11個黑點斑塊,背部也具8-11個黑色斑塊.

趴地虎魚,也叫虎頭鯊、四不象,學名沙塘鱧,是小雜魚的一種,廣泛分布于我國東部各省水域。趴地虎魚是一種淡水小型食肉魚,它的特點就是頭大嘴巴大,一般會趴在水中的巖石上,性情較猛,總是愛打架,那些比它們小的魚蝦可能就要遭殃。
隨著人們飲食觀念由質量型向營養型的演變,以前不為人看重的趴地虎魚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青睞。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的加快和自然水域污染的加劇,趴地虎魚的生存環境不斷受到威脅,資源量劇減,這使得趴地虎魚的市場價格節節攀升,現已漲至30-35元/斤左右,并且供不應求。趴地虎魚雖屬肉食性魚類,但其食物大多為小雜魚和經濟價值低的蝦,池塘套養能明顯抑制池中野雜魚、蝦的繁衍,有助于增加池塘綜合效益。
趴地虎魚歷來被歸在高檔水產品行列,清明前后,菜花金黃,趴地虎魚體肥籽滿,成為長三角地區餐桌上獨特的佳肴。趴地虎魚含肉多、少刺、肉味鮮美、營養豐富,每百克肉含蛋白質18.39克、脂肪0.98克、鈣0.42克,還含有磷、鐵、維生素等營養物質,氨基酸和鮮味氨基酸含量均高于一般魚類。有滋補、益筋骨和腸胃、治水氣、痔瘡等功效。妊娠期和產婦多食有保健作用,與螺肉、河蝦、竹筍、春韭共稱為江南五大春菜名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