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梗死是因腦部的血液供應障礙而造成局部腦組織缺血,因為缺血缺氧,而造成的腦組織的壞死,引起了一系列的神經功能的障礙,這一種綜合癥稱為腦梗死。腦梗死是目前最常見的一種疾病,那么它的致殘率,致死率,都非常高,剛才講到腦血管引起的血液障礙,那么這個血管包括動脈血管和靜脈血管。腦血管動靜脈血管分又為顱內的腦血管,和顱外的腦血管,這些血管造成的狹窄和閉塞,都可以造成血液和血流的障礙,而引起腦組織的缺血缺氧。

近期在全球范圍內進行的INTERSTROKE研究結果顯示:腦梗死風險中的90%可歸咎于10個簡單的危險因素,它們依次是高血壓病、吸煙、腰臀比過大、飲食不當、缺乏體育鍛煉、糖尿病、過量飲酒、過度的精神壓力及抑郁、有基礎心臟疾病和高脂血癥。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大多數危險因素都是可控的。本病具體的病因及其作用機制如下所述。
最常見的是動脈粥樣硬化,且常常伴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等危險因素。其可導致各處腦動脈狹窄或閉塞性病變,但以大中型管徑(≥500μm)的動脈受累為主,國人的顱內動脈病變較顱外動脈病變更多見。其次為腦動脈壁炎癥,如結核、梅毒、結締組織病等。此外,先天性血管畸形、血管壁發(fā)育不良等也可引起腦梗死。
由于動脈粥樣硬化好發(fā)于大血管的分叉處和彎曲處,故腦血栓形成的好發(fā)部位為頸動脈的起始部和虹吸部、大腦中動脈起始部、椎動脈及基底動脈中下段等。當這些部位的血管內膜上的斑塊破裂后,血小板和纖維素等血液中有形成分隨后黏附、聚集、沉積形成血栓,而血栓脫落形成栓子可阻塞遠端動脈導致腦梗死。腦動脈斑塊也可造成管腔本身的明顯狹窄或閉塞,引起灌注區(qū)域內的血液壓力下降、血流速度減慢和血液黏度增加,進而產生局部腦區(qū)域供血減少或促進局部血栓形成出現腦梗死癥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