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就是對《春秋》的解釋文本。《春秋》是儒家經(jīng)典,與《詩》、《書》、《禮》、《樂》、《易》并稱六經(jīng)(后《樂》失傳,并稱五經(jīng))。所以《春秋》也叫《春秋經(jīng)》。是孔子編輯修訂的周代魯國國史。但是由于用語簡練,孔子在編撰《春秋》的時候注重價值觀的輸出,將一些事情的褒貶蘊含在只言片語之中,稱之為“春秋筆法”,所謂“孔子著春秋而亂臣賊子懼”。所以其中內(nèi)容就相當(dāng)值得玩味。一般人很難理解。于是,就誕生了一系列專門解釋《春秋》的書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左傳》、《公羊傳》和《谷梁傳》,被稱為春秋三傳。

說的淺一點的話到這兒也就結(jié)束了。不過還有很多點值得說一下。現(xiàn)在已經(jīng)基本看不到單獨出版的《春秋》了,要看《春秋》的原文,就要到春秋三傳中去找。原文都在春秋三傳之前有。但是,三傳記載的原文是不同的。首先是時間長度不同,《公羊傳》和《谷梁傳》里的原文都是從魯隱公元年記錄到魯哀公十四年,而《左傳》記錄的是魯隱公元年到魯哀公二十七年,兩者相差了整整十四年。
其次是文字寫法不同,雖然在魯哀公十四年之前的事跡都是相同的,寫法卻有不少差異。原因就是《春秋》也有兩個版本流傳,《左傳》里的是《春秋古經(jīng)》而《公羊傳》、《谷梁傳》里的是《春秋經(jīng)》。因為年代久遠(yuǎn),所以流傳下來的難免不同。甚至有一種說法,《左傳》補(bǔ)充的十三年內(nèi)容與《春秋》已經(jīng)無關(guān)了,是另一部書。至于春秋三傳的作者和成書年代,也是眾說紛紜。
一般都認(rèn)為最早成書于漢代。三本書傳說都能追溯到戰(zhàn)國時代,但都是口傳,《公羊傳》作者相傳為孔子的弟子子夏的弟子公羊高,《谷梁傳》作者相傳為子夏的弟子谷梁赤,《左傳》作者相傳為左丘明,當(dāng)然,其實都不可考。
歷朝歷代,由于《春秋》作為儒家經(jīng)典必讀,也是官方主流思想和科舉考試的重要依據(jù),所以,不同朝代會根據(jù)各自不同喜好選取《公羊傳》、《谷梁傳》、《左傳》作為《春秋》的正統(tǒng)解釋。到了唐代,將原本的“五經(jīng)”擴(kuò)展為“九經(jīng)”。即將《禮》一分為三《周禮》、《儀禮》、《禮記》。而《春秋》則也一分為三,春秋三傳全部列為“經(jīng)”,成為儒家經(jīng)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