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和左傳把是一本書,《春秋》《春秋》是儒家的經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前722年)到魯哀公年(前481年)的歷史,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一書的史料價值很高,但不完備,據說是由孔子所編纂。

《左傳》古代編年體歷史著作﹐儒家經典之一﹐西漢初稱《左氏春秋》(《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或稱《春秋古文》(《史記.吳世家》)。西漢末年劉歆所見到的則稱“古文《春秋左氏傳》”﹐《左傳》就春秋左氏傳》的簡稱。劉歆認為《左傳》是傳《春秋》的﹐所以他就拿傳文去解經﹐使之互相說明。
在漢代﹐《春秋》與《左傳》本來是各自單行的﹐晉代杜預在劉歆﹑賈逵等前人解釋的基礎上﹐把“經”(《春秋》)與“傳”(《左傳》)按紀年合并到一起成為一部書﹐而加以系統解釋﹐這就是《春秋經傳集解》。
《春秋是孔丘根據魯國史冊而成的經典,《春秋》為中早的編年史,以魯國十二公為次序,起于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時魯隱公即位),迄于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時孔丘去世)。
文雖簡約如大事記,而242年間諸侯攻伐、盟會、篡弒及祭祀、災異禮俗等,都有記載。它所記魯國十二化的世次年代,完全正確,所載日食與西方學者所著《蝕經》比較,互相符合的有30多次,足證《春秋》并非古人憑空虛撰,可以定為信史。然而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它在文字上難免有論脫增竄之類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