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沒有入海口,淮河曾經有著入海口,但是后來被黃河奪淮入海,大量泥沙淤積在了淮河的下游,當黃河再次改到以后,淮河就沒有了入海口。奪淮入海指的是黃河在1194年至1855年間以淮河的河道作出海口一事。

根據史料記載,黃河曾有數次侵奪淮河流域,但為時較短,對淮河流域改變不大。唯1194年第四次大改道起,淮河流域的豫東、皖北、蘇北和魯西南地區成了黃河洪水經常泛濫的地區。黃河長達661年的侵淮,使得淮河流域的水系,發生了重大變化。
淮河水主要是靠著京杭大運河入海,但是京杭大運河河道比較窄,流量有限,雨季來臨的時候,淮河水量大增,下游排水不暢,容易引發洪水災害,帶來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后來,在解放以后,修建了蘇北灌溉總渠,依靠灌溉總渠流入黃海。如今又修建了新的入海通道,在江蘇的射陽。
淮河是我國的七大河之一,發源于河南南陽桐柏山主峰太白頂,干流流經河南、安徽、江蘇三省,全長1000公里,總落差200米。淮河流域地處中國東部,介于長江和黃河兩流域之間,位于東經112~121度,北緯31度~36度,流域面積27萬km2。流域西起桐柏山、伏牛山,東臨黃海,南以大別山、江準丘陵、通揚運河及如泰運河南堤與長江分界,北以黃河南堤和沂蒙山與黃河流域毗鄰。
秦嶺——淮河是我國南方北方的分界線;也是我國濕潤區與半濕潤區的分界線;也是我國一月0度等溫線;也是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也是我國暖溫帶與亞寒帶的分界線;是我國亞熱帶季風和溫帶季風的分界線;也是我國冬季集中供暖分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