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的思考需要對現實的否定。在不斷的否定中不斷超越和升華,最終凝練出理性的能量。生活中本身就包含酸甜苦辣,五谷雜陳,思考即便讓人有些不愉悅,卻是十分必要的,溫馨雞湯顯然在消解著思維的能量。

雞湯文有毒,年輕人不要看這些垃圾文字,我認為,自己當下最要讀的內容,是專業教科書、專業工具書和行業大家的評論文章,別的都是虛無的,讓自己提高行業技能水平、掙到錢的書才是好書。能讓自己提高收入的書籍,除了專業書,我想不出其他更好的選擇,盡管專業書有時候難啃。
嚴格來說,《讀者》、《青年文摘》、《特別關注》、《格言》等大眾雜志,屬于情感類、社會科普類的文摘,不屬于心靈雞湯文。
不得不說,在農村地區,那個年代沒有互聯網,我所能接觸到的最新的文藝類資訊,就是靠這些大眾雜志來知道的。這類雜志,價格低廉、內容豐富、資訊健康,字里行間,給你情感的溫暖,的確是苦悶年代的情感寄托。
讀了幾百本的雜志,除了讓自己獲得一定的寫作素材之外,自己也可以動筆寫東西了,自己后來成為一個編輯,與自己少年時期讀過幾百本雜志文章有關。
但是,我現在反思,發現,這些雜志文章,文筆相當不錯,不少是名人大家的作品,讀這些作品,可以在情感上引起自己的共鳴,但是,往往不一定有助于解決自己當下所面臨的問題。文字,可以理性可以感性,但是,往往理性的文字沒人喜歡,認為理性的文字讀不下去,感性的文字,往往引發無數人的喜愛,尤其是心靈雞湯類的文字,更是無數人喜愛的如廁讀物。
這就是文字的高明之處,其實,文字,是一個工具,但是,它是人人都需要的交流工具,它既可以傳播咨詢,同時,也可以煽動人們的情緒,控制人的思想,文字,其實有麻痹人的一面。這是與背后控制文字的文人的出發點有關系。而許多人,往往沒有系統地學習過邏輯學,沒有批判思維,社會經驗不足,往往被有目的的文人所欺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