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拉底說我知道自己無知,別人卻連‘無知’都不知道。拿蘇格拉底來說吧,坦白說他真是個有趣而倔強的老頭兒。他的學生遍布雅典,而且其中一個調皮的學生曾經就“雅典有沒有比蘇格拉底更聰明的人?”的問題向阿波羅神求簽,結果神諭上寫著:沒有。

于是他興奮地告訴了蘇格拉底本人,結果蘇格拉底壓根不相信。為了證明神諭是錯的,他帶著弟子到處尋訪,找人聊天。目的就是找到比自己更聰明的人。他先后拜訪過政治家、詩人、工藝家等等領域的知名人士,結果交談下來卻發現,他失敗了。
至于為什么失敗他也明白了:“因為我至少知道一件事情,那就是我知道自己無知,別人卻連‘無知’都不知道。”但這樣做的結果是,他把當時最權威和當道的人士都得罪了。不過,他同時也讓弟子們見識到了什么叫做“真誠的反省”,就是一定要找到真正的智慧,不能只靠一些約定俗成的觀念來生活。
可是那幫被他尋訪的人雖然不聰明,但是很討厭被人挑釁和打臉啊,于是大伙兒一合計(估計神也這么想):蘇格拉底這樣的人不能要。他就被人弄死了。而且,為了追求心中的法律和正義,他甘愿一滴不剩地飲下那杯足以致命的毒酒。這讓我想起了中國戊戌變法失敗后的譚嗣同——他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有之,請自嗣同始!”……這其實就是個悖論:如果正義不存在,那你為什么還要遵守這些非正義的人制定的規則呢?換句話說,你為什么要用命去遵守它?不過,他也可能想明白了,他只是想以身殉道來換取國民的覺醒而已。
希臘三賢(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的理念就足以讓我們對于人生、對于宇宙和世界有所思考了。更不要說還有盧梭、康德、黑格爾、馬克思、叔本華、尼采等人也都提出了他們振聾發聵的觀點。其實,對于某個人的哲學,贊同不贊同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那種愛智的趣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