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是葫蘆雞系“囫圇雞”的轉音,即一只整雞的意思;另一種是因為這雞經過烹飪,形似葫蘆。其實,這兩種說法都對,如果把這兩種說法合起來,就更準確了。“葫蘆雞”這道菜,就是一只整雞。而且這只雞,由于捆扎的原因,外形的確像一只葫蘆。

葫蘆雞相傳源于唐代,經歷代名廚不斷改進、提高,制法日臻完美。此菜工藝復雜,操作細致。成菜體形完整,奇香誘人。舉箸一抖,骨肉分離,皮酥肉嫩,鮮香濃郁,回味悠長,是雞饌中難得的珍品。此菜香味濃烈,一盤上席,滿室生香,還被譽為“長安第一味”。
李清照曾用“花中第一流”來形容桂花,而這“長安第一味”的名頭也不是蓋的。葫蘆雞是西安傳統名萊,它兼有川菜香的“酥”,粵菜東江鹽焗雞的“色”,廣西梧州紙包雞的“鮮”,可謂集四方雞味名肴色香味質于一身,因此號稱“長安第一味”。然而在光鮮的盛名下,它也有一段血淚斑斑的歷史。
說起葫蘆雞的創制者,不得不提到韋陡這個人。韋陡原來唐玄宗在位時為尚書,由于出生于官僚家庭,憑借父兄的權勢而平步官場,在政績上雖無什么建樹,但卻對飲食十分有研究。他錦衣工食,窮奢極欲,在他家的廚房里,山珍海味無所不有。時人云“人欲不飯筋骨舒,黃線項人郁公廚”(郁公即指韋陡。因他承襲了鄰國公封號),可見他家連空氣中都充滿著濃郁的香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