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四頭黃河鐵牛是上世紀80年代,考古專家從黃河中打撈出的,鐵牛從打撈回來的那一天起就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不過,這四頭鐵牛被打撈上來后,卻被安放在離鐵牛出土地點不遠的陸地上,卻沒有任何保護措施,可是專家們卻非常謹慎地與之接觸。對于鐵牛,在暫時沒有明確保護計劃之前,他們都不敢輕舉妄動。

通過對鐵牛材質的測定和當地地方志的考證,專家最終確定這四尊鐵牛是在唐開元年間建造的,被命名為唐鐵牛。鐵易生銹不易保存,古代鐵制品一般不像青銅器那樣制作精巧,但是這次四頭鐵牛是很有藝術價值的,牛身上的各部分十分生動,體現了古代能工巧匠精湛的鍛造技藝。
據記載唐皇帝李隆基在位時,黃河是水患頻發地區,河面上的浮橋常常被沖垮,當地人民為了使兩座橋的兩端穩固,分別在黃河兩岸安放了四座重達數百噸的鐵牛。因此鐵牛最初的功能是固定橋梁。鐵牛的制作和安放體現了當時唐朝人在水利技術上的成熟,同時制作工藝精巧,將藝術與實用價值完美結合。
現在,在關于如何保護鐵牛的問題上,大多數學者都主張不對鐵牛做太多的處理,鐵質文物保護不好是有先例的。河北滄州的鐵質文物‘鐵獅’,由于沒有經過科學的處理,現在獅身布滿銹斑。在黃河鐵牛挖掘之前,它一直待在水里,經過打撈,鐵牛仍然品相完好,過度的干預可能會起反作用,四尊鐵牛被露天放置了幾十年,直到今天,其外觀與三十多年前并無差別,這也證明了學者們最初對待鐵牛的態度是正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