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它孕育了中國幾千年的文明,而在古代黃河上有個著名的渡口叫做蒲津渡,它位于山西省永濟市古蒲州城西門外黃河東岸,蒲州在當時是全國的第六大城市,我們所說的黃河鐵牛就在這里。

黃河鐵牛又叫唐代開元鐵牛,最輕的一只也有45噸重,黃河大鐵牛除了固定索橋之外,還有其他重要的意義。因為牛在古代自給自足的農耕社會是非常重要的生產資料,自是很受重視,而牛又被稱為是鎮水之寶,因此將牛放在這里有祈求風調雨順的寓意,因而這些鐵牛一直被奉為神物。
隨著蒲州經濟的敗落,河道向東遷移,致使黃河鐵牛逐漸沒入水中而消失,后因三峽庫區蓄洪,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時候,已經深埋于黃河水下兩米有余的黃河鐵牛才被發現。
黃河大鐵牛被埋在黃河水底1200多年的時間,但在發掘出來后,我們看到,它雖經歷了千年的時間,卻仍是不銹不壞,甚至連鐵牛身上的紋路都清晰可見,這是什么原因呢?據研究發現,這些鐵牛都是一次性澆筑成功的,但可能是由于純度不夠的原因才使得它不容易生銹,這應該也是它曬不燙的原因所在,但這也只是猜測,并沒有得到證實。
曾經在黃河渡口有八只鐵牛,分別分布在黃河兩岸作為鎮橋之寶供行人來往于山西和陜西,但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的時候,經考古學家發掘并完整出土了黃河東岸的四只鐵牛,那另外四只去哪里了呢?一直到現在,這一直是個謎,黃河西岸的四只大鐵牛一直都沒有找到,也許是被人運走了,也有可能已經被深埋在黃河的泥沙中了,但這也只是人們的猜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