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大鐵牛位于永濟古蒲州城西門外黃河灘上,距普救寺約4華里。開元鐵牛亦2113稱唐代鐵牛,位于永濟市城西十五公里,蒲州5261城西的黃河古4102道兩岸,各四尊。鑄于唐開元十三年(1653-725),為穩固蒲津浮橋,維系秦晉交通而鑄。元末橋毀,久置不用,故習稱“鎮河鐵牛”。因黃河變遷,逐漸為泥沙埋沒。

20世紀40年代,河水沿蒲州西城墻外流過,枯水季節,下水還可摸到鐵牛牛角,行船還有被牛角掛傷船底的情況。50年代后,三門峽庫區蓄洪,河床淤積,再加上河水西移,到了六七十年代鐵牛已被深埋于黃河水面下2米有余的河灘里了。1988年,永濟縣博物館在縣委、縣相關主體的大力支持下,經過一年多的查訪勘探,于次年8月發現并出土了唐開元鐵牛、鐵人,引起各界人士關注。
1988年,永濟縣博物館在縣委、縣相關主體的大力支持下,經過一年多的查訪勘探,于次年8月發現并出土了唐開元鐵牛、鐵人,引起各界人士關注。1989年8月在蒲津渡遺址上經勘查發掘,處于黃河古道東岸的四尊鐵牛全部出土。距蒲州城西墻51米,距西城門110米。
1998年8月由永濟市博物館在蒲津渡遺址上發掘出的。出土鐵牛有四尊、鐵人四個、兩座鐵山、一組七星鐵柱和三個土石夯堆。黃河鐵牛的出土,是建國以來我國首次發現黃河古渡口遺址,四尊鐵牛也是我國目前發現的重量最重(每尊45t~72t)、歷史最久、工藝水平最高的珍貴文物,在國內外極為罕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