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魚生活在海底60-100米,是屬于深海魚類。我國是帶魚的故鄉,東海里的白帶魚占世界產量百分之八十以上,我國東海帶魚白天游在海底中層(大約六十米),到了夜晚就游到海底(一百米深)。

冬天時海底水溫降低,帶魚會向深水處避寒。帶魚分布范圍比較廣,主要分布在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中國的沿海城市都可以看見它的足跡。帶魚,體型帶狀側扁,前部背腹緣幾平行,體長一般50~70cm,大者長達120cm。頭狹長,尖突吻尖長。眼中大位高,眼間隔平坦,中央微凸。平直,口裂后緣達眼下方。
帶魚下頜長于上頜,突出。牙強大,側扁而尖,兩頜前端各有2對倒鉤狀大犬牙,上頜具側牙10~13顆;下頜具側牙12~14顆。體表銀灰色,無鱗,但表面有一層銀粉,側線在胸鰭上方向后顯著彎下沿腹線直達尾端。
到了海底100米,是會有一些像帶魚這樣的魚類出現,這個時候光照已經開始減少,而113米也是2016年一個法國人創造的徒手潛水最深記錄,人類還是無法和海洋生物相比,人家隨手一潛可能就是上千米的深度。
到了海底200米的時候太陽光已經很難照射進入了,植物也離開了光合使用,因此從200米開始,海底植物開始大量減少,而這也是海底世界的一個重要位置,再往下就進入約有1000米的過渡層,海水的各項指標都會發生劇烈的變化。
世界上最大的生物是海洋生物藍鯨,它生活在海底500米處,而一些大型的魚類,像鯨魚類基本都生活在500-1000米這個深度范圍,而這個深度,人類想要潛入探索必須要借助潛水設備才行,否則水的大氣壓會把你壓成肉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