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白雪是戰國時代楚國的藝術性較高,難度較大的歌曲,后來泛指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學藝術。“陽春白雪”這個詞,是一個成語,而這個成語不管是看上去還是讀起來,都給人一種賞心悅目的感受,好像真的就有和煦的陽光照耀在身上一樣,溫暖但又不刺眼,萬分舒適。其實,在最初,陽春、白雪是分開的,都是春秋時期晉國的一位音樂大師創作的曲目,那么后人又是如何將這兩個詞合在一起,現在又是用來表示什么意思的呢?

陽春白雪,原本指的是《陽春》《白雪》兩首古曲。這兩首古曲都是春秋時期的“樂圣”師曠所做,但是作為樂圣所作出來的曲譜,就像是我們現在很多人沒辦法從專業的角度去欣賞很多古代名畫一樣,大多數人只是知道一個大概,或許站在一個極品文物面前,你也只是看幾眼,但是實在看不出其中究竟有些什么樣的巧妙。
后來,兩首曲子傳入楚國,楚人又對它們進行了自己的發展,到了戰國時期,陽春和白雪就這樣成為一般人欣賞不來的高端高雅的藝術,和普通人都不在一個頻道上,自然也就沒辦法產生共鳴。高級琴師帶著高級古琴,出去演奏一曲高級曲目,一個國家能有幾十個人欣賞,就已經非常不錯了。
而與陽春白雪相對的,就是“下里巴人”。聽起來帶著一種俗氣,的確,《下里》和《巴人》同樣也是兩首曲子,但是屬于通俗的藝術,是戰國時期楚國的一種非常流行的歌曲。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的區別,大概也就是今天,專業的頂級的交響樂隊演奏的高級曲子,和你平時耳機當中循環播放的流行歌曲的區別吧。
其實說到這里,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確在某一個時間段內,流行程度完全不一致,但是如果在很多年之后呢?高雅的仍舊是高雅,是社會名流們爭相往前擠,也要沾一沾光的高雅;而當時極其流行過后的通俗,生命力或許就沒那么強了,因為會有更新的,人們從來沒有聽到過的流行,來取代曾經的流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