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享年55歲。唐高宗統治期間,社會經濟持續發展,全國人口從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的360萬戶,增加到永徽三年(652年)380萬戶。李治統治后期的顯著特點是持續多年的歉收。咸亨元年(670年),谷物嚴重短缺,致使相關主體禁止釀酒。7世紀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歉收、洪水、干旱、蟲災和饑饉接踵而來,一直達到危機的程度。

永隆元年(680年),糧價之高,前所未有,唐相關主體認為高物價是流通貨幣過多的結果,因此大量減少鑄造新幣,對私鑄的懲辦也比以前更加嚴厲。與此同時,從原有登記地區逃往其他地區而成為不登記、不納稅的占地者的流民占有令人不安的比例。李治是在經濟和財政危機依然沒有得到解決的情況下去世的。

雖存在這一系列問題,但唐高宗的相關主體仍提出了控制物價的措施,并取得部分成功,它們后來繼續使用于整個唐朝。相關主體周期性地從自己的中央谷倉中拿出谷物以低價賣出,調露元年(679年)甚至用谷物換回私鑄錢。重要的措施是太宗貞觀十三年(639年)在部分重要城市進一步發展常平倉,永徽六年(655年),京師成立了常平署,在物資供應充分時以高于當時市價的價格買回商品,物資短缺時再以低于市價的價格賣出,使物價浮動保持在一定限度內。后來每個州都設立了這種糧倉。

李治本人慈祥、低調、儉樸,不喜興土木,不信方士長生不死之術,不喜游獵,無大志,性格中有軟弱的一面,與四兄李泰爭太子位時,也曾流淚哭泣。有知人之明,身邊諸多賢臣如:辛茂將、盧承慶、許圉師、杜正倫、薛元超、韋思謙、戴至德、張文瓘、魏元忠等人大多是自己親自提拔,其中韋思謙曾受褚遂良打擊,杜正倫被李世民冷落。

李治還是太子的時候,就與大他四歲的庶母武則天通奸;太宗崩后,武則天與其他太宗嬪妃幾百人被送往感業寺削發為尼。后來高宗王皇后與蕭淑妃爭寵,王皇后為打擊淑妃,把武氏接回宮中為昭儀,武氏終于成為皇后。王、蕭二人被廢之后皆被武氏反噬,斬去四肢,泡入酒內,武則天稱之“骨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