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個兒子。貞觀十七年四月初七,李治被正式立為太子,貞觀二十三年五月,李世民在終南山翠微宮駕崩,享年52歲。同年六月初一,李治繼位,史稱“唐高宗”。

但是這時候就有很多人說了,唐太宗李世民有十四個兒子,為何要選擇資質最平庸的李治呢當皇帝呢?原因很簡單!大部分人的理由是說:李世民是通過玄武門之變,將自己的老爸抓起來,把自己的哥哥弟弟全家都給處死了以后,才當上皇帝的。所以他很害怕自己后面的子孫像他一樣,于是在他內心里就一直很維護“嫡長子繼承制”。
但是他的大兒子李承乾卻是個不爭氣的主,不讀書,不上進,只懂得貪戀女色,甚至還時不時搞一點同性戀。最后他居然還想派人去將自己的那些兄弟都殺了,自己當皇帝。后來陰謀敗露之后,李世民痛心疾首,不得已將他貶為庶人。
李承乾叛亂使得李世民心里十分難過,他不想讓自己的歷史重演,但是這種兄弟鬩于墻的事情居然就在他眼皮子底下發生,所以他最后只好做了一個妥協的選擇,選擇那個脾氣最好的李治當了皇帝,因為他知道他脾氣好,只要他將來當皇帝,兄弟姐妹們都能保留下來。正是處于這種考慮,李世民才將李治冊立為太子的!
我們知道,早在正式宣布冊立李治為太子后的第四天,李世民就為了選定了一個包括長孫無忌、房玄齡、諸遂良等人在內的、且陣容強大的“輔政班子”。這看似是唐太宗對自己兒子的關心,但實際上,這大大束縛了李治作為皇帝應該擁有的權力。這一點,我們從李治立李忠為太子一事中就能看出來。李治的權力基本上都被朝廷上這群樹大根深的官僚系統牢牢把控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