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是因病去世的。永淳二年(683年李治駕天宮,當時武后從泰山以后,勸李治封中岳。李治因患病而終止。不久,高宗詔命皇太子李顯代理國政,裴炎、劉齊賢、郭正一等人在東宮任同平章事。李治從奉天宮回東都洛陽,病得很厲害,宰相以下大臣都不能晉見。

同年十二月,詔令改永淳二年為弘道元年(683年)。將要宣布赦免之書,李治想要親自到則天門樓,由于氣不順而不能上馬,于是召百姓在殿前宣讀赦免書。十二月二十七日當晚,李治在貞觀殿去世,終年五十六歲。
宣布遺詔:“七天裝在靈柩內,皇太子在靈柩前即皇帝位。園陵制度,務以節儉。軍國大事有不能決斷者,請天后處理決斷。”群臣上謚號曰天皇大帝,廟號高宗。文明元年(684年)八月十一日,安葬在乾陵。天寶十三年(754年),改謚為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李治在位34年,于弘道元年(683年)駕崩,年五十五歲,葬于乾陵,廟號高宗,謚號天皇大帝。天寶八年(749年)增謚為天皇大圣皇帝,天寶十三年(754年),再增謚為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李治軼事典故:李治開始扶著床學走路的時候,喜歡拿著筆亂劃,身邊的人把紙給他讓他劃在紙上,人們看到李治在紙角上畫出來的竟然是個“敕”字(唐朝政事堂議出的命令和政策后,由皇帝畫個敕字,代表詔令)。李世民叫人把紙燒了,而且命令不許外傳。
唐高宗李治死后葬于乾陵,后武則天死后也葬于乾陵。乾陵是位于陜西省乾縣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距古城西安76公里,修建于光宅元年(684年),歷經23年時間,工程才基本完工。
梁山是圓錐形石灰巖山體,共有三峰,北峰最高,海拔1047.9米,乾陵就在北峰之上。梁山南面兩峰較低,東西對峙,中間為司馬道,故而這兩峰取名叫“乳峰”。乾陵是唐代帝王陵墓中唯一發現有雙重城垣的墓葬,其內城象征京城長安的皇城,外城相當于官員和土民居住的郭城,反映了當時中國古代都城的整體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