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承嗣、武三思都是武則天的侄子。兩人因武則天鞏固權勢的需要而被起用,就此踏入仕途。武承嗣和武三思兩人都被任命為禮部尚書,在做官時期兩個人都沒有作出什么功績,最后都因為權勢而死。

武承嗣,唐朝人士,在武則天當權時入朝為官,后依靠關系登上宰相之位。身居要職多年卻未做出什么成績,在職期間,為權勢做盡阿諛奉承之事,甚至殘害朝廷良臣。最終因自己的太子夢破滅而憂憤致死。
武承嗣與武則天是姑媽與侄子的關系。武則天在剛當權時,為了鞏固自己的勢力,選擇重用自己的親屬。武承嗣因此而被起用踏入官途,承襲祖父的爵位,被任命為禮部尚書,之后利用關系爬上宰相之位。然而身在宰相這個要職多年,他卻沒有做出什么相應的貢獻,只顧爭權奪利,阿諛奉承,排除殘害那些與自己意見不合的忠臣,做盡了腐敗之事。
在武則天稱帝后,他被封為魏王,負責監(jiān)督編修國史。之后,武承嗣對于權力的渴望和野心越來越大,在武則天立她的兒子李旦為太子后,武承嗣討好乞求武則天跟他的寵臣,期望被立為太子,還慫恿其他與其同流合污的大臣上奏武則天,以武氏的天下不應該讓李家的子孫當皇帝為由勸說武則天立他為太子。
然而就在武則天為立子還是立侄為太子猶疑不決時,狄仁杰、李昭德勸說起來作用,在他們的不斷勸說下,武則天最終還是下了立子為太子。武承嗣最終因為成為太子的夢想破滅而過于憂郁悲憤而死。縱觀武承嗣一生,雖擁有無上權力,享盡榮華富貴,但在世人眼中,是個典型的熱衷于阿諛奉承、爭權奪利的奸臣形象,讓人看輕。
武承嗣是武則天同母兄弟的兒子,被武則天起用后任命為禮部尚書,之后又升官兩次,最后依靠關系登上宰相之位。然而,作為宰相多年的武承嗣卻沒有作出相應的實際功績,反而盡是為了自己的地位和權勢做盡殘害良臣的事。武承嗣在職期間對武則天百般阿諛奉承,在得到了武則天的信任后要求武則天立他為太子。然而他的太子夢想因為狄仁杰等人對武則天的勸說而破滅,最后憂郁悲憤而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