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守敬(1231-1316),中國元朝的天文、數學家、水利專家和儀器制造專家。思,漢順德邢臺(今河北邢臺)人。生于元太宗三年,卒于元仁宗延祐二年。郭守敬曾擔任都水監,負責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運河。1276年郭守敬修訂新歷法,經4年時間制訂出《授時歷》,通行360多年。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一種歷法。1981年,為紀念郭守敬誕辰750周年,國際天文學會以他的名字為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命名。

我國大科學家郭守敬生于1231年(元太宗三年、金哀宗正大八年)。家鄉在今河北省邢臺縣。邢臺地方本來屬宋朝,1128年(宋高宗建炎二年)被金朝奪去,到1220年(金宣宗興定四年)又為后來建立元朝的蒙古貴族占領。所以郭守敬是在元朝統治時期出生的。后來元朝在1234年滅金,到1279年又滅了宋,統一中國,郭守敬也逐漸成長為一位杰出的科學家。早些時候,金朝北邊的蒙古人還過著游牧的生活,處在奴隸社會階段。
那時他們在金朝北方一帶騷擾,進行的戰爭具有極大的掠奪性和破壞性。當地的農田水利遭到了嚴重的破壞,人口大量減少,生產急劇下降。這種狀況對于元朝的建立統治是十分不利的。以元世祖為首的蒙古統治集團覺察了這一點,于是在華北地區封建勢力代表人物的支持下,逐步進行了一些改革,改變了一些野蠻的殺掠方式,實行了一些鼓勵農桑增產的措施。因此,在元世祖的時代,華北一帶的農業生產才逐漸恢復起來。
農業生產必須適應天時,農田排灌需要水利建設,于是對天文歷法和水利工程的研究,就成為迫切的要求。同時,國家統一了,中外交通范圍比以前擴大了,更給科學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因素。因此,元朝的天文學和水利學,在金、宋兩朝的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郭守敬正是在這個時期,在這兩門科學方面作出了許多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