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縣魚塤是我國出土的最古老的旋律吹奏樂器之一,于1983年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期間,由梅縣博物館組成的普查隊,在梅縣畬江公社紅星村坳峰里發現的古代遺址中采集。因受資金、技術和研究水平等的制約,當時留下的出土信息極少,甚至無人知道它為何物,后被時任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音樂史學會會長王子初先生發現,并把標本圖片收錄在其論著中。

1983年,湖北省歌舞團的民樂大師趙良山先生首次用陶塤在《編鐘樂舞》中演奏一曲《哀郢》,樂曲雖僅一分鐘,但那獨特的材質及其特殊的發音方式,造就了陶塤非同尋常的藝術感染力,給人以耳目一新的藝術享受,從而轟動了整個國內樂壇。
1984年,演奏大師杜次文先生在美國洛杉磯第23屆奧運會的開幕式上,同樣用陶塤演奏了一曲《楚歌》,它動人的旋律久久回響在偌大的運動場上,這讓世界人民都震驚了。有人評價道:“陶塤幾乎和中華民族一樣古老,它那特有的音色,讓人著迷,讓人震撼。這種美妙奇特的樂器是其他樂器無法替代的。”并稱贊陶塤是個“能夠發出奇妙聲音的音樂魔瓶”。
正當幽幽塤音再次回蕩在中外大地上時,梅州也傳來了震撼人心的好消息:那個跨越了幾千年而來的“音樂魔瓶”——梅縣魚塤重現人間。該文物標本圖片現收錄于大象出版社出版的《中國音樂文物大系Ⅱ(廣東卷)》一書的卷首,而實物標本則被珍藏于梅縣區博物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