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有三大內容,即教主釋迦牟尼為“佛寶”,經籍教義為“法寶”,弘揚佛法的僧團為“僧寶”,合稱“三寶”。“佛”,梵語佛陀之略,意為覺者,特指釋迦牟尼。“法”,梵語達磨的音譯,泛指經、律、論三藏和戒、定、慧三學。

“僧”,梵語僧伽之略,意為僧團、和合眾,即受戒出家的佛教徒。“三寶”泛稱佛教。如南陳·徐陵《東陽雙林寺傅大士碑》:“紹隆三寶,弘濟四生。”“三寶殿”即佛殿。寺門中的規矩,上佛殿時必須恭敬肅穆,進行禮拜、誦經、供養等,不得隨意在佛殿里閑逛、閑聊。俗語中有“無事不登三寶殿”,如《何典》第四回:“我無事不登三寶殿,要問你可有一件東西。
”意思是無事不來,既來便有事相求。通俗來講,佛是有大智大覺的人,法是佛所說的教義,僧是繼承和宣揚法的人。佛、法、僧這三者間是互相聯系的關系。“三寶殿”包括佛教信徒做法事的“大雄寶殿”、佛家珍藏書典的“藏經樓”,以及供僧人休息的“寧靜禪房”,規模較大的寺廟才會設有“三寶殿”,比如少林寺。這三處地方是佛教重地,不能隨意進入,因此有了“無事不登三寶殿”的說法,用來表示只要登門必有事相求。
中華文化中包含了佛文化,隨著佛文化融入,民間不知道從何時開始也喜歡在寺廟中做法事,一般只有求佛、拜菩薩或做法事時,才能踏進佛殿。其他若是沒事的時候,一般都不能隨便在佛殿里面走動、吵嚷。
“無事不登三寶殿”最初的意思就是這么來的。后來,這句俗語被引申為有事而來,沒有特別重要的事不找別人的意思。“三寶”稱做三尊屬于佛教文化中的名詞范疇,具體指代的是佛教徒尊敬供養的佛寶、法寶、僧寶等三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