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發生于公元208年,此時假設司馬徽已經逝世,那不禁聯想司馬懿在干什么?他這個時候沒有資格跟曹操到赤壁去,他內心是怕曹操一戰拿下東吳和劉備統一天下的。但分析了一下當時的局面司馬懿心敞亮了,回家睡大覺,于是有了三國中描寫的,司馬懿在南郡大放闕詞。

一直在說司懿的內心的小算盤整天巴拉巴拉的算計著什么時候能得天下。這一次機會來了,赤壁之戰司馬懿安心的在面郡等著曹操失敗的好消息。結果也是如此,司馬懿料定了曹操不會成功。在曹操失敗后他在那大放闕詞引曹操注意而后成功進入曹操身邊。
司馬懿208年跟曹操,這也是在能制約他的郭嘉死后。這一年七月曹操兵發江東。赤壁之戰是三國史上舉足輕重的一戰,曹魏的失敗和孫劉聯軍的勝利直接導致了三分天下的局面。赤壁之戰孫劉聯軍能取得勝利有以下必要條件,缺一不可:北方士卒不慣水戰;曹操被周瑜用反間計錯殺蔡瑁、張允;周瑜與黃蓋使用苦肉計騙取曹操對黃蓋的信任;龐統獻連環計,曹操采用之;“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曹魏一方對南方氣候不了解,沒算到冬天會刮東南風。而曹魏一方只要保證前幾個條件中的任何一個不滿足,就可以順理成章地取得勝利,滅東吳。而在這三個關鍵性步驟中,曹操均被孫劉聯軍謀士智商完美壓制,而其身邊的謀士竟然沒有提出任何有效的計謀。
那么司馬懿分析到了什么。我想他先分析了兩軍實力,曹操有兵十幾萬都是打了好多年的仗早累的不行了,剛收的荊州降兵七八萬心不誠也不會有大用處。在看東吳,有精兵五萬,水軍更是厲害這些知識難到曹操和謀士們不明白嗎?也許真不明白,我估計司馬懿的這些分析也是得益于他有個好師傅司馬徽。
司馬徽可以荊州地面上的人他一定把這些江南的情況告訴過司馬懿。有了這些在加上司馬懿對曹操這個人的分析,曹操用兵講究快,說曹操曹操到就是說他打仗講究速度,從不拖泥帶水。面對長江曹操也會速戰速決。而這正中了東吳的下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