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戰所帶來的影響是:確立了三立的局面,具有重政治和軍事意義壁戰后,曹操退回北方,再未有機會如此大規模南下荊州。曹操集團也失去了在短時間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劉備乘勢取得荊州大部,包括武陵(郡治在今湖南常德)、長沙、桂陽(郡治在今湖南郴縣)、零陵(均在今湖南境)等四郡。稍后又奪得劉璋的益州。孫權據有江東,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割據局面。

赤壁之戰應為“赤壁—烏林之戰”,曹操的兵,大部分是從北方帶來的陸軍;小部分才是劉表次子劉琮送來的水軍(極小部分,是曹操在許縣鑿了人工湖訓練出來的水軍)。曹操的水軍分為兩路,沿江兩邊順流而下,陸軍也分成兩路,沿著長江兩岸,在陸地上行進,逼近赤壁。
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一月的一天,沿著長江南岸行進的曹軍,與周瑜指揮的前鋒部隊剛一接觸,便受到挫折。這個接觸地,叫做“赤壁”,不叫“烏林”。烏林在長江北岸,赤壁則在南岸,兩地隔水相對。南路的曹軍,在赤壁吃了虧。曹操立即下令,南岸的陸軍全部上船,駛向北岸,與原來沿著北岸而行的船靠在一起,上岸扎營。
曹軍退過長江后,全軍龜縮在北岸,固守陸口上游斜對岸的烏林,安頓傷病員。從赤壁到烏林,單就戰場形勢而言,曹操由進攻轉為防御,周瑜由防御轉為進攻。因此可以這樣認為,第一仗比第二仗更具決定意義。
這個歷史上具有決定性意義的“赤壁之戰”,應該稱為“赤壁—烏林之戰”。在赤壁的兩軍相遇,只是一個序戰;在烏林的大燒大殺,才是決戰。曹軍的船與軍營是在北岸,黃蓋的大火燒的是長江北岸的烏林,不是長江南岸的赤壁。后世的說書家未加深考,把赤壁的“赤”字與“火燒”兩字聯想在一起,以為赤壁之所以赤,由于火燒,其實,赤壁由于土質的關系,本來就是赤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