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是赤壁大戰中最為關鍵的人物。赤壁大戰的前期是曹操征伐荊州的劉表,但曹操剛剛南下,劉表就死了。繼承劉表的小兒子劉琮率領全州投降,這給了依附劉表的劉備一個措手不及,結果很快就被曹操擊潰。與此同時,西川的劉璋也派出使者向曹操聯絡,還派出了幾百個士兵前來給曹操助戰。這樣一來,曹操的主攻目標就成了孫權,而他這次南征的最終目的也就變成了統一江南。

曹操要想跨過長江的障礙在于缺乏水軍,因此上,曹操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開鑿玄武池訓練水軍,到了秋天的七月就開始了南征。劉琮率領全州投降,不但讓曹操順利地擁有了荊州,還意外地得到了荊州的水軍,這讓東吳人覺得自己的優勢頓時失去。于是,東吳籠罩在一片悲觀情緒當中,一時間投降論調占據上風,大臣們都勸孫權投降曹操。
孫權此時也是難以決斷,投降,父兄開創的基業毀于一旦,心有不甘;迎戰,兵力和曹操相差太多,沒有勝利的把握。這時候魯肅站了出來,他提醒孫權,東吳所有人都可以投降曹操,唯獨他孫權不行。他說,像我魯肅這樣的人投降曹操,還可以到得一個官職,日后慢慢升遷也不失獲取富貴的機會,主公您投降,曹操又怎樣安置呢?這讓孫權看清了最根本的利害關系,但這并沒有解決如何取勝的問題。于是魯肅又建議,讓孫權趕緊召回周瑜。
周瑜回到吳都,立刻反駁了投降派的論調,提出:曹操只是托名漢相,實則是一個漢賊!這就解決了戰爭正義性的問題。周瑜還指出了軍事上戰勝曹操的四個有利條件:曹操即便是內部團結,也只能是速戰速決,不可能長時間地和江東較量水軍的勝負;何況北方并不是十分安寧,還有西北的馬超、韓遂已經成為曹操的后患;曹軍的長處在于步兵和騎兵,現在他們舍棄了自己的長處,而想駕駛著戰船和我們交鋒,對他們是不利的;現今天氣已經寒冷,戰馬缺乏草料,北方的士兵來到江南水鄉,水土不服,必然生病。這四項都是用兵大忌,曹操冒險前來,必然失敗。有了周瑜的這番分析,東吳內部統一了思想,決心和曹操一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