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錯把“村”寫作門村”,從而誤導了大家。甚至于部分地圖上印制的也是“封門”二字。1972年的軍事地圖也顯示的是“風門村”。而且,考察隊從“風門村”發現的石碑上記載的也是“風門”二字。另經查實,真正以“封門”命名的村莊位于原隸屬于焦作轄區、現與焦作交界的濟源市王屋山鄉。
1.從三塊“風門村”相關廟宇維修碑文記載上了解到,現有碑文最早記錄的是嘉慶五年,即公元1800年。其中,記錄比較詳細的是同治十二年的碑文:辭海釋義為:風門:漢語字典釋義為1.針灸穴位,手足太陽之會;2.冬天在房門外面加設的擋風的門,也叫風門子;3.樂器的吹法。
2.古建筑門的一種。即在居住建筑的外門做出雙層門,靠外的一層門即稱風門。風門既可做在單扇房門外邊,也可做在隔扇門外邊。高寬尺寸隨槅扇的邊框尺寸而定。風門一般朝外開,常與簾架配合使用,用以遮蔽風塵。
3.從地理位置來看:古代把地理位置險要、易守難攻的地方稱為風門。也稱為玄關、風門坳等名稱。從陰陽學說來看:古人認為,東南90度的整個方位是最吉祥的區域,這一區域稱為“風門”。清代蔣大鴻著錄《陽宅天元五歌》經云:『更有風門通八氣,墻空屋闕皆難避,若遇祥風福頓增,若遇殺風殃立生。』風門,指宅外四面八方,空缺而有風來之處,曰門者,非真有其門,如墻空屋闕處,有風來者即是,此指近宅之客屋而言,非本身之主屋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