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以來,西域狹義玉門關、陽關以蔥嶺即今帕米爾以東,喀什湖東、南及新疆廣大地區(qū)。而廣義的西域則是指凡是通過狹義西域所能到達的地區(qū),包括亞洲中、西部地區(qū)等。

西域到了后來演變?yōu)槲覈奈鞑康貐^(qū)的含義,所以青海、西藏亦是屬于西域的范圍。清代的“西域”的范圍位東起敦煌以西,西至巴爾喀什湖及蔥嶺,南至拉薩界,北至俄羅斯及左右哈薩克界,青海西南地域、西藏北部地域很多也在其中。
西域國家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吐魯番盆地和以北準格爾盆地的邊緣,利用從高地上溶化的水在綠洲上生活,此外塔里木河與羅布泊是西域地區(qū)的主要農業(yè)、生活水源。
因而該區(qū)域的國家興旺與水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據部分考古學家的判斷,樓蘭即是由于河流改道與羅布泊的遷移而滅亡的主要原因。
同時西域地區(qū)由于地理上的因素,國家的興衰容易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自11世紀以來東亞全境氣候逐漸變冷,當地氣候也受到強大影響,經過該地的商貿往來更樂意通過南方絲綢之路來進行,令西域貿易逐漸減少,各國也因此衰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