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剌是明代對西部蒙古各族的總稱。元代斡亦剌,清代稱衛拉特或額魯特。居住在巴爾喀什湖東南面,包括現新疆北部、蒙古人民共和國西部以及中西伯利亞和西西伯利亞南部的廣大地區。

瓦剌是古代西部蒙古民族,瓦剌先世為“斡亦剌惕”,原居住于葉尼塞河上游八河地區。成吉思汗立國時,忽都合別乞領有四千戶,與成吉思汗有世婚關系,在大蒙古國中一直享有“親視諸王”的特殊地位。
14世紀時,隨著元朝皇室衰微,瓦剌遂乘機擴大實力,積極參予各派系紛爭。1414年,明成祖統兵北征西部蒙古,與瓦剌戰于忽蘭忽失溫(今蒙古國烏蘭巴托東),馬哈木敗。1449年,也先借口出兵進攻大同、宣府、遼東、甘肅,明英宗在宦官王振慫恿下率兵親征,也先誘明軍至大同,破其前鋒,于土木堡俘明英宗,史稱為土木之變。同年十月,也先進圍北京。后來由于東部蒙古(韃靼)達延汗再興,瓦剌部移師西北地區,勢力一度擴張至伊犁河流域一帶。為了保證貿易的順利進行,阿失帖木兒不時遣使向明朝通貢。
1414年,明成祖統兵北征西部蒙古,與瓦剌戰于忽蘭忽失溫(今蒙古國烏蘭巴托東),馬哈木敗。東部蒙古阿魯臺又發兵往擊。馬哈木又敗,積憂憤死。馬哈木的兒子脫歡繼襲,明廷仍封之為順寧王。1423年,東部蒙古阿魯臺與明廷關系惡化,被明軍擊敗,脫歡乘隙于飲馬河(今克魯倫河)破其眾,俘其大量馬駝牛羊和部眾。飲馬河之捷,使脫歡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得到大大加強,統一瓦剌各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