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出生于周朝春秋時期陳國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約出生于公元前571年,逝世于公元前471年。對于道家代表人物老子籍貫到底是哪的爭論,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一直沒有消停過。從最初的河南鹿邑,到安徽渦陽,以及湖北隨縣,還有陜西,都各執(zhí)一詞。

《列子》的篇章中明確講:“老聃是陳國人。”司馬遷在《史記》中說:“老子者,楚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苦縣就是現(xiàn)在的鹿邑縣,鹿邑是老子的誕生地,厲鄉(xiāng)曲仁里,就是現(xiàn)在的太清宮鎮(zhèn)。
東漢邊韶《老子銘》稱老子故里相縣“在賴鄉(xiāng)之東,渦水處其陽”,《水經(jīng)注》亦稱“渦水逕相縣故城南",“谷水又東逕賴鄉(xiāng)城南”,據(jù)此,老子故里(相縣,賴鄉(xiāng))當在渦水的北岸,而鹿邑在渦水南,渦陽卻在渦水北。
老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今存世有《道德經(jīng)》(又稱《老子》),其作品的核心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
老子的主要著作有《道德經(jīng)》,《道德經(jīng)》、《易經(jīng)》和《論語》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巨著。《道德經(jīng)》分為上下兩冊,共81章,前37章為上篇道經(jīng),第38章以下屬下篇德經(jīng),全書的思想結(jié)構(gòu)是:道是德的“體”,德是道的“用”。全文共計五千字左右。《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以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