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督相當于現今公務員體制的部級正職,省級正職:三至四級公務員。都督是中國歷史上的中國古代軍事指揮官官名。最初是軍隊中的監察官,與監軍相同。在魏晉之后演變為統領軍隊的軍事長官之職。突厥語與蒙古語中的脫脫一名來自都督。

后漢光武帝建武初年,因為征伐四方,乃于出征時暫時設置“督軍都御史”,簡稱督軍、都督,以監督諸軍,與監軍相同。事成回師后則罷官。漢末、三國時期,都督一職獲得較大發展,開始逐漸成為中央及地方相關主體的軍事首長的正式官名。
魏文帝則以上軍大將軍曹真都督中外諸軍,假黃鉞,以總統外內諸軍。同時,又在中央以外軍事重地置都督以管理諸州的軍事,或兼領刺史,都督亦開始為地方的軍事首長。晉朝初期,都督為持節使臣以督諸軍,持節都督分為三級,都督諸軍者地位最高,監諸軍次之,督諸軍地位最低。持節亦分為三級,使持節為上,持節次之,假節為下。
隋朝另設總管,大都督等職成為武官軍銜,隋煬帝時改大都督為校尉,“帥都督”為“旅帥”,都督為“隊正”。唐朝時改“大都督”為“驍騎尉”、“飛騎尉”,“帥都督”為“云騎尉”,“都督”為“武騎尉”。唐朝于各州設總管,并加持節。唐高祖武德元年,設洺州、荊州、并州、幽州、交州五州為大總管府,七年又改為“大都督府”,都督之名復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