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扇綸巾”在《三國演義》中是描寫諸葛亮形象的專用語言。后來蘇軾在《赤壁懷古》詞中也用了“羽扇綸巾”的詞句,借以頌揚周瑜的儒將風度。《太平御覽》卷七二引晉裴啟《語林》:"諸葛武侯與宣王在渭濱將戰,武侯乘素輿,葛巾,白羽扇,指揮三軍。"后因以"羽扇綸巾"謂大將指揮若定瀟灑從容。

羽扇綸巾是指拿著羽毛扇子,戴著青絲綬的頭巾的一種著裝習俗,興起于東漢,最初“并不是諸葛亮專用的”。但經《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穿戴之后,就逐漸演變成描寫諸葛亮形象的專用語言。也成為后世儒將、名士隱逸仿效的對象。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羽扇綸巾”作為一種著裝習俗,興起于東漢,最初“并不是諸葛亮專用的”。但經諸葛亮穿戴之后,就逐漸演變成諸葛亮所專有了,成為后世儒將、名士隱逸仿效的對象。宋人程大昌《演繁露》云:“世傳《明皇幸蜀圖》,山谷間老叟出望駕,有著白巾者。釋者曰:‘為諸葛武侯服也。’此不知古人不忌白也。”可見諸葛武侯服一直流傳下來,對后人產生了多么巨大的影響!博學多才的蘇軾,決不會在世人已把“羽扇綸巾”作為諸葛亮的代稱之際,又獨出心裁地用其去指代“雄姿英發”的周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