鯉魚跳龍門是繁榮富足的象征,寓意年年有余。尤其是明清以來,因“魚”與“余”的諧音,人們常在春節過年時,張貼“年年有余”、“富足有余”的年畫。而在江南一帶,則有將鯉魚作為禮品饋贈親友的習俗,以討個“年年有余”的好口彩。

龍門水急浪高,只有鯉魚中的少數佼佼者才能劈波斬浪,奮力一躍飛過龍門。此時,鯉魚會遭雷劈電擊,尾巴被天火燒掉,從而變化為龍。“鯉魚跳龍門”是我國的一種傳統祥瑞圖案,常被用來比喻中舉、升遷等飛黃騰達之事。其中更暗寓著逆流前進,奮發向上的積極進取精神。
鯉魚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諸多象征意義,鯉魚文化幾經流變,融合,演進,終于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傳統鯉魚文化承載著民族傳統觀念的文化內涵,在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中放射著璀璨的光芒。
鯉魚是我國流傳最廣的吉祥物,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更賦予了鯉魚以豐富的文化內涵。其中“鯉魚跳龍門”的美好傳說,還使人們在鯉魚身上寄托了望子成龍的期盼,這種觀念甚至遠傳東鄰。傳說,黃河中有鯉魚每年春天逆流而上,千里迢迢,來到從壺口咆哮而下的晉陜大峽谷的最窄處的龍門(即今禹門口)。說起“鯉魚躍龍門”,相信大家都耳聞能詳了。傳說黃河鯉魚跳過龍門,就會變化成龍。《埤雅·釋魚》:“俗說魚躍龍門,過而為龍,唯鯉或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