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寶”是指佛教中的佛、法、僧。“三寶殿”就是佛寺中佛、法、僧三個主要活動場所。「三寶殿」泛指一般的佛殿,人們對於三寶的尊敬與敬仰,使佛殿成為十分神圣的地方,除了祈禱、禮拜等有關的信仰活動,一般人不能隨便進入嬉戲。

“三寶”是佛教名詞,指佛教徒尊敬供養佛寶、法寶、僧寶等三寶,比喻沒事不上門。“三寶殿”泛指一般的佛殿,除了祈禱、禮拜等有關的信仰活動,一般人不能隨便進入嬉戲,所以產生“無事不登三寶殿”這句成語,用來比喻沒有事情不會上門。
佛是覺者,覺悟了宇宙人生的一切真理,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法是諸佛依據對真理的證悟,向眾生所宣說的教法,包含所有三藏十二部。僧是修學佛法的出家教團,在佛陀入滅以后,承擔了傳播佛法的重任。佛、法、僧具備稀有、明凈、勢力、莊嚴、最勝、不變等特征,而且能夠引導眾生趨向解脫,猶如黑夜中的明燈,因此被稱為寶。
古代印度的各教派出家人,一般都在人跡罕至的樹林里面修行,原始佛教的比丘們也不例外。因此,最早的佛教僧園,叫做“阿蘭若”,又譯作“阿練若”、“阿蘭若迦”等,意譯為“叢林”、“寂靜處”、“空閑處”、“遠離處”、“無諍處”、“空家”等,指遠離村落的樹林中寂靜的空地。
《大智度論》里面說:“僧聚處得名叢林。”有了“竹林精舍”和“祇園精舍”以后,一部分僧人開始遷入屋舍,佛教僧園才有了“伽藍”之稱,意思是“僧眾所居住的園林”,梵漢并舉可以譯作“僧園”或“僧院”,就是后來漢地人所說的佛教寺院。供養佛像的佛殿,是佛教寺院的主要建筑。由于佛、法、僧“三寶”是構成佛教的三個要素,所以“三寶殿”成為佛殿的代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