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寶,佛教指佛、法、僧。佛指釋迦牟尼,法指佛所說的教義,僧指繼承和宣揚(yáng)教義的僧眾。那“三寶殿”究竟是什么意思?清代學(xué)者王有光解釋:三寶殿是指佛教的“佛、法、僧”三大活動場所。

“佛”是指佛教徒登場辦事的地方;“法”是指佛家珍藏經(jīng)書的樓閣;“僧”是指和尚睡覺的禪房。這三處地方是不得隨便進(jìn)去的。因此,在民間就逐漸演變成了“無事不登三寶殿”這句俗語,也就是說“沒有事情不登門”。
“三寶殿”也是通常說的中國三大殿,為北京故宮“太和殿”、山東曲阜孔廟中的“大成殿”和泰山岱廟里的“天貺殿”。太和殿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比天貺殿晚了411年。大成殿建成無考,有史記載是宋天禧五年(1021年)大修時,移今址。宋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徽宗趙佶取《孟子》:“孔子之謂集大成”語義,下詔更名為“大成殿”,比天貺殿晚12年。
「無事不登三寶殿」這句成語,反映一般人上佛殿總是有求而來。但與其臨時抱佛腳,為何不在平時就皈投依靠三寶,請求救護(hù),藉由信仰力量而得解脫眾苦呢?三寶如同眾生的指南針,可以引導(dǎo)吾人在茫茫的人海中航向平安的避風(fēng)港。
皈依三寶、常念三寶的功德,可以讓我們仰仗三寶功德的加被,藉此寶筏,出生死流,勇度苦海,回歸真實(shí)的自我,回到自己真正的本來之家;有了三寶做為依靠,生命就有了安全的依怙。不但讓我們在現(xiàn)世找到安身立命之處,更讓未來有家可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