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門節來歷,相傳,每年傣歷九日,佛到西天去與其母講經,三月才能重返人間。有一次,正當佛到西天講經期內,佛徒數千人到鄉下去傳教,踏壞了百姓的莊稼,耽誤人他們的生產,百姓怨聲聲載道,對佛徒十分不滿。佛得知此事后,內心感到不安。從此以后,每遇佛到西天講經時,便把佛徒都集中起來,規定在這三個月內不許到任何地方去,只能懺悔,以贖前罪。故人們秒之為“關門節”。

潑水節最早起源于公元5世紀的波斯,當時命名為“潑寒胡戲”,又名“乞寒胡戲”。后來由波斯經印度傳入緬甸、泰國和中國云南西雙版納等地,約在公元十二世紀末至十三世紀初經緬甸隨佛教傳入中國云南傣族地區。之后隨著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加深,所以潑水節就成為一種民族習俗流傳下來。
傳說,古時這一帶紅河中住著一條妖龍,作惡多端,每年的正月十三和五月初六,都會威逼花腰傣人要向大江投入豬、牛、羊和美如鮮花般的花腰傣少女作為對它的祭品,否則它即降災疫給花腰傣村寨。
后來有一個機智勇敢的花腰傣青年叫巖龍,他用自己的才智殺死了妖龍。之后從妖龍的肆虐中獲救的花腰傣少女們,穿著艷麗盛裝背著秧籮飯,把他團圍住,任他挑選看上的姑娘,一起吃秧籮飯。后來就把這一天日子也就是農歷五月初六日叫做大花街,也是“花街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