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節是彝族最盛傳統節日,在每年的農歷六月二十四日。火把時撒尼(彝族支系)百姓為了反抗一個暴虐的土司而起義,為了慶祝勝利,把這一天定為火把節。火把節一般歡度三天,頭一天全家歡聚,后兩天舉辦摔跤、賽馬、斗牛、競舟、拔河等豐富多彩的活動,然后舉行盛大的篝火晚會,徹夜狂歡。

居住在四川、云南、貴州等地的彝族居民,在新年后的農歷二月初十和十一日,還要過一次年節,彝語稱這個節為“麻龍火”。每當農歷二月初十這天上午,各家各戶都要準備一桌豐盛的團圓飯,然后由家庭主婦給自家男子敬一杯酒,接著全家共進午餐。到中午時,男人不論大小都集中到兩位“麻公巴”家喝酒。
“麻公巴”據說是祖先打仗時首領的化身,人們在他家只喝酒不吃飯。第二天,男女老少都集中在舞坪上,由兩位“麻公巴”領頭,按“拉么”(老主人)和“薩南”(開腔人)劃定的路線跳銅鼓舞。舞畢,“仰巴”(吹五笙的人)再吹一陣五笙,接著人們就地吃午飯,大家互相敬酒,共慶佳節。
彝族分布于云南、四川、貴州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彝族自稱繁多,因地而異,有“諾蘇”、“密撒”、“羅羅”、“撒尼”、“阿細”等。建國后,以“彝”作為統一的民族名稱。其先民早在遠古時期就開始在滇池、邛都(現四川西昌東南)等地生息繁衍。其中一支以“昆明”為名,在今云南洱海周圍從事農牧生產,于8世紀前后建立了“南詔”奴隸政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