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娃娃魚的禁忌:其黏液有毒,要謹慎食用。娃娃魚,實則不是魚,而是一種生活在淡水中的兩棲動物,與青蛙同屬一個大家庭。又名大鯢或鯢魚,由于能發(fā)出嬰兒那樣的啼聲,因此得名娃娃魚。

娃娃魚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有尾的兩棲類動物中體型最大的。成年的娃娃魚一般身長1米左右,體重5—6公斤,最大的身長可達1.8米左右,重達15公斤以上。娃娃魚通體呈褐色,有暗淡的花紋及斑點,皮膚軟潤黏滑無鱗甲,腹部前后兩側(cè)長有四只腳,大小粗細勻稱,呈鴨板狀。
因此,有些地方的人也叫它“四腳魚”。其頭扁圓寬大,長有一張血盆大嘴,口中兩排鋒利的細齒清晰可見;兩只小眼睛長在頭頂前方兩側(cè),與體表色相仿,不那么引人注目;后半部是一條能左右擺動的很有力量的大尾巴。
娃娃魚主要分布在我國中部的湘、鄂、皖、蜀等地,喜生活于水流清澈湍急、水溫較低、多石隙的山溪小河之中,夏末在水中產(chǎn)卵繁殖,每次約產(chǎn)500粒左右,經(jīng)2~4周的時間能自然地孵化成幼體,如同大蝌蚪一般,成活率較高,長得很快,半年可長到o.3公斤左右。
娃娃魚幼體長有用于水中呼吸的鰓,長成成體后鰓自行消失。腹腔中便長出了代替鰓呼吸的肺。因此,便有了“幼時離水即會死,大了能登陸爬山上樹”之說。它依靠身軀和尾巴的不停擺動在水中游行,這時四腳緊貼下腹兩側(cè),以減小前行的阻力,靈活迅速;在水底和岸上爬行,腹貼地面,以后腳推動身軀前行,用前腳變換方向,行速較慢。
娃娃魚屬食肉類動物,小魚蝦、小鳥雀、蝌蚪、蚯蚓及人們拋棄在河水中的死臭小動物都是它的美味佳肴。娃娃魚同其他的兩棲類動物一樣,皮膚內(nèi)會滲透出黏液,且色白量多,據(jù)《酉陽雜俎》中說:“以棒叩之,白汗盡出,始食無毒。”這告示了人們其黏液有毒,要謹慎食用。
娃娃魚價值可觀,被國家列為二級保護動物。其肉鮮嫩味美,營養(yǎng)成分高,不僅可食用,還可為藥。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食之可治瘋癡病。”因其形體奇特少見,溫馴可愛,因此常被作為“珍寶”供人觀賞。娃娃魚近年來常受到一些利欲熏心、無視法紀之徒的肆虐捕殺,面臨滅絕的危險,這應當引起社會的廣泛關(guān)注。要立即采取可行措施,還給娃娃魚一個安寧的繁衍生息的生存環(huán)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