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德經》的十大名句:1、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老子曰:大功告成,諸事辦妥,老百姓都認為我本來就是這樣自自然然的也就是說,完成功業的過程沒有受他人強制的感覺,是人們的本性使然。人有趨利避害的本性;有被習慣左右行為的本性;有依靠共通的文化習俗求生存的本性;有創新,適時改變自己的習慣和習俗以適應外界環境的本性。

2、圣人之道為而不爭。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曰:領導者的行事原則是做而不爭奪。正因為不爭奪所以普天之下的人們都無法與之爭奪。正如老子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商場之高手,也為而不爭。不爭者之所以反而得勝,正是因為他的所作所為符合人之本性,利人而無害于人,善得人之助,故能不爭而勝。
3、知止可以不殆。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老子曰:知道適時終止可以不陷入危險的境地。因為沒有達到滿盈的程度所以能夠在事物趨于破舊的時候浴火重生。老子認為“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事物發展壯大而達到滿盈的程度,就必然逐漸走向衰老死亡,就是說它漸漸不再近于道了,不近于道就會早衰亡。因此領導者不應當過分追求壯大,使事物趨于滿盈而過早走向死亡。
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老子曰:知人的人具有睿智,自知的人算是聰明。能勝人的稱得上是有力量,能自勝的人才算得上是強大。因此呂氏春秋先己篇曰:“故勝人者,必先自勝,欲知人者,必先自知”。自知篇曰:“存亡安危,勿求于外,務在自知。……敗莫大于不自知。”一個管理者如果缺乏自知之明,自勝之功力,就很難知人善任而進行有效的管理。
5、無為而無不為。老子曰:不違反規律妄為,就沒有什么事是不能做好的。老子還說:“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也就是說管理者治理企業,不可以違反規律妄為滋事,如果管理者經常大膽妄為,不斷滋事以彰顯自己的權勢企業就難以治理。老子總結說“為無為,則無不治。”管理者的行為應當順應自然規律,不恣意妄為,要實事求是地尋求現實可行的道路,才能“無不治”。
6、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老子曰:話說多了,就會一再遇到無言與對的尷尬,倒不如信守中道而尋找中的的辦法。也因此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并無所謂“仁愛”,而是把萬物都當作祭祀用的祭品那樣用完即扔,莫不相關,任其自然。
7、治人事天莫若嗇。老子曰:管理治理眾人并有事于天地,最好的辦法莫如農耕那樣。也就是說應當順著作物生長的規律,不要強制它,順從它發展的需要而照顧它、灌溉它、扶助它,這樣作物必然成長得很好,能夠獲得豐收。因此,管理者帶領眾人去完成事業,同樣也要遵循這個原則,才能夠獲得豐碩的成果。
8、治大國若烹小鮮。老子曰:治理大的國家就好像煎小魚那樣。也就是說領導者不可亂加干擾要按照火候來照料,絕不可以還不到時候就亂翻亂攪,把小魚都攪糊了。領導者治理一個組織,也必須像煎小魚那樣謹慎從事,絕不可不到時機就胡攪亂作把事情搞糟。
9、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老子曰: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老子還認為:“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是以無為遵道為正,以智謀為奇。“歸根曰靜”回歸到遵道之正,“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遵道是成大事的根本,奇謀只是輔助性的手段。
10、善用人者為之下。老子曰:善于用人的領導人處于低位勢。也就是說,凡事只考慮自己的私利,不尊重他人,不善于與他人相處的人,就處于“位勢高”境地;反之,遇事能先顧及他人,尊重他人,與他人相處融洽的人,則處于“位勢低”境地。位勢低者如山之谷,水必住低處流,于是眾人從之,可謂勢在必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