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的故事:求道者丘遍訪名師。先見了莫大師。丘問:“什么是道?”莫大師不答。丘又問:“道如何運作?”莫大師又不答。丘再問:“如何體道?”莫大師還是不答。丘只好離去。丘找到巴大師。丘又作三問。巴大師每次欲答又止。丘只好又作罷。丘見到烏大師。丘再作三問。烏大師舉起木棒敲了丘的頭一下,喝道:“掃地去!”丘舉手護頭而遁。

丘遇到泰大師。丘目視大師手連作三問。泰大師笑了笑,說:“我可以教‘道’于你,但你最好能親證道;我可以說明道的引導作用,但你最好能親自體會道的引導作用。否則,我所教的只是虛言空話。”丘猛點頭,說:“大師所說在理。這就象人要學游泳,如果只會奢談游泳的各種動作和理論,卻從來也不到水中去做實際的練習,是不可能真正學會游泳的。現就請大師說明道的引導作用。”
泰大師說:“道之所以能作為萬事萬物的本源和歸宿,是因為道有兩個既相反,又相互生成的方面:‘無’和‘有’。‘無’自我超越而轉化為‘有’,事物包括意念等等就會從‘道’中生出。而‘有’自我超越而轉化為‘無’,事物包括意念等等就得以向著‘道’回歸。而‘無’和‘有’的自我超越和相互轉化就是道的生生不息的運作原理和節律。
因此,在作內觀玄覽時,無論出現什么念頭,都不對它們做任何評判,也不要想去擺脫,壓制,或者追求什么。保持以最平常、最單純的態度來做覺察就行了。漸漸地,心靈在全然的安靜和放松的狀態中就能夠體驗到道的‘有’與‘無’之間的相互轉化的律動,并且會跟隨著這一韻律而進退自如,也就是自然地接受道之‘有’與‘無’的引導而成為道的一部分,從而自然而然地體驗道的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