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是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一種是,中國古代儒家要求學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包括禮、樂、射、御、書、數(禮即禮節,樂即音樂,射即射騎技術,御即駕馭馬車的技術,書為書法,數為算數)。還有一種說法將六藝解釋為六經,即《易經》、《尚書》、《詩經》、《禮記》、《樂經》、《春秋》。

《易經》即《周易》,又簡稱《易》。萌芽于殷周之際,完成于戰國或秦漢之際,非出于一人一時之手。通過八卦形式,推測自然和社會的變化,認為陰陽兩種勢力的相互作用是產生萬物的根源,富有樸素辯證法觀點。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共305篇,分為《風》、《雅》、《頌》三大類,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葉的作品,編成于春秋時代,產生于今陜、晉、豫、魯、鄂等地。《書經》即《尚書》,又簡稱《書》。中國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相傳由孔子編選而成。
《禮記》是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的選集,共49篇,相傳西漢戴圣編纂,大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三傳弟子等所記,也有講禮的古書。《春秋》是編年體春秋史,起于魯隱公元年(前722年),終于魯哀公14年(前481年)。相傳孔子依據魯國史官所編《春秋》加以整理修訂而成。解釋《春秋》的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傳。古代《春秋》經文和三傳分列,,今分載在各傳之前。
《孟子》是戰國時孟子及其弟子萬章等作,原為11篇,現存7篇,記載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學、倫理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大學》是《禮記》中的一篇,2000余字。一說孟子作,但據考不實,約為秦漢之際儒家作品。提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條目,成為南宋后理學家講倫理、政治、哲學的基本綱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