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鏡先生司馬徽字德操,穎川人氏。小說對水鏡先生的外貌描寫也十分精煉,就八個字“松形鶴骨,器宇非凡”;對水鏡先生的住處草堂也略加描寫,“架上堆滿書卷,窗外盛栽松竹,橫琴于石床之上,清氣飄然。”關于水鏡先生,整部小說就這么多描寫,卻活脫脫將一位隱士高人的形象盡顯于讀者面前。劉備于馬躍檀溪脫險之后不期路過水鏡先生的莊上,于是當時歷史上的兩位顯隱代表人物開端了他們之間的第一次人生交集。

兩位人物的交談重點是盤繞著人才展開的。在此之前,劉備以為本人的集團人才輩出,“文有孫乾、糜竺、簡雍之輩,武有關、張、趙云之流”,之所以事業不濟,蓋因于機遇不濟。可見,劉備為匡扶漢室的大業平穩了大半輩子,卻還連門都沒摸到呢。水鏡先生則在一個更高的角度指出了劉備所缺的是經綸濟世之才。在剖析了一套“天命有歸”、“龍向天飛”等蓋應在將軍身上的所謂傳統天人合一倫理之后,水鏡先生直接向劉備道出了一個人才計劃“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以至告之以行動計劃“今天下奇才,盡在于此,公當往求之”。當劉備欲進一步詳詢時,水鏡先生卻一個勁地說“好!好!”,勸劉備早點休息,由于天色已晚了。但見高人講話一向點到為止,就是不一樣啊!
當晚,劉備就夜宿于水鏡先生的莊上。肯定是由于疑惑于白晝和水鏡先生的說話,晚上竟不斷難以入睡。當晚半夜還有人訪問水鏡先生,并隱隱約約有說話,挑逗得劉備一晚都如墜云霧,以為是伏龍或鳳雛到了。這一幕在《三國演義》連環畫中的《馬躍檀溪》一冊中也有講到,由于是描繪夜晚,有那么兩頁畫面黑乎乎的,這在全套《三國演義》連環畫四十八冊中十分少有。所以水鏡先生很早就在我心中留下深入印象,恐怕這也是其中一個重要緣由罷。
我們接著看劉備在水鏡先生莊上的閱歷。第二天天亮后,劉備當然迫不及待地訊問昨晚來人是誰,水鏡先生則笑答“此人欲往投明主,已到他處去了”。殊不知這位半夜訪客就是日后不久前來輔佐本人的徐庶,劉備依然不得其解,又開端盤詢伏龍、鳳雛,水鏡先生照樣不停的笑說“好!好!”,似乎就不斷在和劉備打啞謎。一位在世間叱咤風云的英雄劉皇叔,到了這位山野隱士的面前,無論在思想方面還是在行為上真像成了一個小學生似的。最后,劉備在告辭水鏡先生的時分,禁不住邀他出山相助,水鏡先生答曰:“山野閑散之人,不堪世用。自有勝吾十倍者來助公,公宜訪之。”劉備和水鏡先生的第一次交往便這樣完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