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的水鏡先生是司馬徽。司馬徽—208年),字德操,潁川陽翟(今河南禹人。東年名士,精通道學(xué)、奇門、兵法、經(jīng)學(xué),有“水鏡先生”之稱。司馬徽與荊州名士龐德公等人以及流寓到襄陽的韓嵩、石韜、孟建、崔州平等道友均有交往,關(guān)系甚密。司馬徽視龐德公為兄長,被龐德公稱為“水鏡”。

劉備馬躍檀溪后,偶然相遇司馬徽。司馬徽向劉備舉薦諸葛亮和龐統(tǒng),并稱諸葛亮為“臥龍”,龐統(tǒng)為“鳳雛”,劉備隨后夜宿莊院。次日,司馬徽自稱“山野閑散之人”,謝絕了劉備請求他出山輔佐的好意。不久,趙云率軍尋找到莊前,劉備便隨趙云離開。
其后,劉備準(zhǔn)備拜訪諸葛亮,司馬徽想要探訪徐庶,但徐庶已經(jīng)中曹操的計策前往許昌,劉備向司馬徽提起徐庶舉薦諸葛亮的事情,司馬徽再次力薦諸葛亮。馬徽討論世事。司馬徽對劉備說:“一般的讀書人和見識淺陋的人怎么能認清天下大勢呢?只有能認清天下大勢的人,才稱得上是俊杰。”
劉備問誰才可以稱得上俊杰,司馬徽回答說:“諸葛亮、龐統(tǒng)”。同時,徐庶也曾經(jīng)向劉備推薦過諸葛亮和龐統(tǒng)。劉備便以諸葛亮、龐統(tǒng)為軍師中郎將。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劉琮投降,司馬徽也被曹操所得,曹操想重用他,但司馬徽在此后不久就病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