仆射,仆是“主管”的意思,古代重武,主射者掌事,故諸官之長稱仆射。仆射起源較早,秦律中有仆射稱謂。漢代仆射是個廣泛的官號,自侍中、尚書、博士、謁者、郎以至于軍屯吏、騶、宰、水巷宮人皆有仆射。隋三省六部制、魏晉南北朝至宋尚書省的長官稱仆射,后來只有尚書仆射相承不改,至于宋代。其他仆射的名稱大都廢除。故魏晉南北朝至宋的仆射,專指尚書仆射而言。

尚書仆射為尚書令之副。尚書令闕,仆射便是尚書臺(后稱省)的長官。漢武帝至元帝時,兼用士人與宦官為仆射,宣帝時,宦官弘恭為中尚書令,宦官石顯為仆射;元帝時石顯為令,牢梁為仆射。均專權(quán)用事。至成帝時,罷宦官專用士人,置尚書五人,以一人為仆射。
左右仆射在唐代曾數(shù)次改名,高宗龍朔二年(662年)改為左右匡政;武后光宅元年(684年)改為文昌左右相;玄宗開元元年(713年)改為左右丞相;但不久都恢復(fù)原名。玄宗開元時期,仆射雖名為丞相,實際虛名無實。唐代后期常以仆射為節(jié)度、觀察等使的加官,用以表示其品秩的高下。于是仆射成為虛職,不但不是宰相,連尚書省本省事務(wù)也不過問。
五代至宋代沿襲唐代后期之制。北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改革官制,以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右仆射兼中書侍郎,均為宰相。徽宗時又改宰相為太宰、少宰。欽宗靖康元年(1126年)復(fù)名左右仆射,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又改名為左右丞相,此后,不再有仆射之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