潑水節是每年公歷4月13—15日之間,節日會舉辦3—4天的時間。潑水節是傣族、泰語民族以及東南亞地區的傳統節日,起源于印度,在公元12世紀傳入了中國云南傣族,潑水節第一日為“麥日”,第二日為“惱日”,第三日為“麥帕雅晚瑪”。

潑水節在傣歷六、七月,這天清晨,男女老少就穿上節日盛裝,挑著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開始潑水節互相潑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潑水節期間,傣族青年喜歡到林間空地做丟包游戲。花包是愛情的信物,青年男女通過丟包、接包,互相結識。
潑水節期間還要進行劃龍舟比賽,比賽在瀾滄江上舉行。一組組披紅掛綠的龍舟在“堂堂堂”的鑼聲中和“嗨嗨嗨”的呼喊和哨子聲中,劈波斬浪,奮勇向前,為節日增添了許多緊張和歡樂的氣氛。那時是傣族新年的第三天,傣語稱之為“麥帕雅晚瑪”,節日的氣氛達到了高潮。穿著節日盛裝的群眾歡聚在瀾滄江畔、瑞麗江邊,觀看龍舟競渡。
這期間,大家用純凈的清水相互潑灑,祈求洗去過去一年的不順,新的一年帶著美好的愿望再次出發。潑水節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也是云南少數民族節日中影響面最大,參加人數最多的節日。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一般持續3至7天。第一天傣語叫“麥日”,與農歷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語叫“惱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網瑪”,意為守歲,人們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