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礬水解成氫氧化鋁是化學變化,凈水主要利用氫氧化鋁表面積大,吸附水中的雜質凈水,這是物理變化,明釩發生水生膠體,為化學反應…膠體有吸附作物理性質…膠體都行…不過能把豆漿(蛋白質膠體)當除雜的吧…氧化性越強的物質其氫化物越穩定…但如果是離子分子應另當別論,在陰離子相同時看陽離子,所以Mg的穩定弱。

我國民間常用明礬處理天然水。河水中一般含有少量HCO3-,它和明礬溶解生成的Al3+發生下列反應:Al3++3HCO3-=Al(OH)3↓+3CO2↑生成的絮狀Al(OH)3載帶河水中的懸浮物而沉降,從而使水澄清。
若是水中“沒有”少量HCO3-,則溶解了的明礬,不可能因Al3+水解而生成Al(OH)3,因此也就起不到使水澄清的作用。試驗如下:把明礬溶于“沒有”HCO3-的水中,加熱(加熱促進水解,如把FeCl3溶液滴入沸水得氫氧化鐵膠體)至沸,而后冷卻到室溫,仍是溶液———沒有Tyndall效應。
泡沫滅火機內盛約1mol/LaL2(SO4)3溶液和約1mol/LNaHCO3溶液(還有起泡劑),2種溶液的體積比約1∶5.5。Al2(SO4)3過量是為了使機內的NaHCO3充分反應釋出CO2。炸油條(餅)時,加入明礬中的Al3+和使堿后的HCO3-反應,釋出CO2氣體的量,是等量HCO3-(常用鈉鹽)完全熱分解:2NaHCO3=Na2CO3+CO2↑+H2O釋氣量的2倍,這樣使油條(餅)在熱油鍋中一下子鼓起來了,得到香脆可口的油條(餅)。
物態變化是指同一種物質可在固態,氣態,液態三種狀態發生轉化的過程,如下圖,物態變化過程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物態變化過程中的名稱和熱量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