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臺地震儀是張衡發明的。地震儀是一種監視地震的發生,記錄地震相關參數的儀器。我國東漢時代的科學家張衡,在公元132年就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地震儀”—地動儀。

張衡(78年—139年),字平子。漢族,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南陽五圣之一,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并稱漢賦四大家。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在東漢歷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間相等職。
晚年因病入朝任尚書,于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歲。北宋時被追封為西鄂伯。張衡在天文學方面著有《靈憲》、《渾儀圖注》等,數學著作有《算罔論》,文學作品以《二京賦》、《歸田賦》等為代表。《隋書·經籍志》有《張衡集》14卷,久佚。
明人張溥編有《張河間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張衡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杰出的貢獻,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譽為“木圣”(科圣),由于他的貢獻突出,聯合國天文組織將月球背面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太陽系中的1802號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后人為紀念張衡,在南陽修建了張衡博物館。
人類史上首臺驗震器于1700多年前消失后,中外科學家一直試圖使它復原。中國科學家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張衡地動儀之謎初步破解。中國地震學家和考古學家宣布,通過大量理論計算和科學實驗,失傳千年的張衡地動儀的復原工作取得了重大進展,實現了地動儀的科學復原,新的復原模型已具備了驗震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