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規叫杜宇、四聲杜鵑、催歸。是朝方鳴叫,六、七月嗚更甚,不止,發出的聲音極其哀切,猶如盼子回歸,所以叫杜鵑啼歸、這種鳥也叫子歸。子規:四聲杜鵑的別名,又名蜀魄、蜀魂、催歸。傳說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鳴,聲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又有一說與屈原有關,但并未廣為流傳。《埤雅·釋鳥》:“杜鵑,一名子規。

唐·杜甫《子規》詩:“兩邊山木合,終日子規啼。”宋·謝逸《菩薩蠻》詞:“兩岸草煙低。青山啼子規。”宋·陳亮《水龍吟》詞:“正銷魂又是,疏煙淡月,子規聲斷。”《水滸傳》第三七回:“枝上子規啼夜月,園中粉蝶宿花叢。”魯迅《無題》詩:“無端舊夢驅殘醉,獨對燈陰憶子規。”唐:李白《蜀道難》詩:“又聞子規啼夜月。”宋·向子_《秦樓月·芳菲歇》:“空啼血,子規聲外,曉風殘月。”
子規鳥從其本質上來說,其實是一種益鳥,能消滅害蟲,有"森林衛士"之稱。在森林中,一般像甘蘭蛆、叩頭蟲、金龜蟲、松尺蠖等都是它的食物,還特別喜食松毛蟲,一種長在松樹上的害蟲。可見,杜鵑鳥還是一種勤勤懇懇的鳥,對大自然也有一份功勞。
說到杜鵑鳥的繁殖上的與眾不同處,就不得不說大自然安排的巧妙性。杜鵑自己不會筑巢,也不會孵化及哺育自己的幼鳥,是一種巢寄生的鳥類。當繁殖季節來臨時,杜鵑鳥就開始尋找蘆葦鶯的巢穴,然后把蛋下在它們的巢里。杜鵑鳥還會很聰明地偷走蘆葦鶯的一只蛋,以防蘆葦鶯發現破綻。一般情況下,杜鵑鳥會早一點孵化出來,眼睛都還閉著的時候就伸出腿把其他還未孵化的蘆葦鶯蛋擠出巢穴,讓自己成為唯一的一種孵化成功的幼鳥,堂而皇之地得到蘆葦鶯的哺育。

















